北京卫视《博物馆之城》看!这才是中式建筑美学
从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中国人对栖居之美的思考超乎想象。
有层层收缩,让人像是能够触及天庭的天坛;有皇家气派、规整均衡的故宫。向下,积土四方、稳如磐石;向上,天马行空、如翚斯飞。观中国古建,就像是阅一部传承有序的历史之书,独具韵律的中式美学自从中来。
中国古建以木结构建筑居多,关于木构建筑我们最早的营造手册出自宋代的《木经》,里面讲到:“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就是说,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屋顶、屋身和台基,既可三分也可独立成为建筑的风格风貌,比如,我们的天坛,就是以台基为标志性建筑的一个体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天坛占地280万平方米,比故宫大四倍,但它的建筑却比故宫要少得多,所有建筑的布局都在中轴线上,四周辅以松柏等绿化,衬托得主建筑庄严肃穆。
天坛是祭祀用的建筑,其中祈年殿的台基高6米,直径91米,整个台基共有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分别有着不同的主题,最下面是云、第二层是凤、第三层是龙,整个主题呈现出“龙凤飞翔于祥云之上”的意境。
除了气派,祈年殿的台阶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就是足够坚固。要知道这样庞大的建筑,年深日久地面总会有自然沉降的趋势,要让它经岁月而屹立不倒就要在基座上做到足够结实、足够稳固。
皇帝祭祀时,要一步一步登上每层9级共3层的台阶,到达天宫神殿。天似穹庐,脚下是坚实的基座,人在天地之间,瞬间会产生一种天人合一的神圣感。与西方建筑追求形体的高大相比,中国建筑的高峰不在高处,而在根基。
中国古建筑对于屋身结构的形式分为:穿斗式、抬梁式、干栏式、井干式四种,其中抬梁式是中国古建里最具代表性的,尤其是像宫殿等高级别的建筑。这种结构以梁架为主,下面柱础上面顶着屋顶,不以墙为支撑,能“墙倒屋不倒”。
其中,斗拱是中国古建里一个重要的特点,它是木结构之间仅依靠相互开口咬合就能组合在一起的一种形制,也就是榫卯。
斗拱在梁柱和屋顶之间形成一排排不断间隔的组合,就像木锁一样把下面的柱和上面的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由此整个屋顶和整个结构就会相当稳固。斗拱可以千变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实用性,还能组合出各种的造型来满足整个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在视觉上的不同追求,兼具了科学性和艺术的美学性。
房屋的结构虽千变万化,但建筑构件只有六种,基本就是柱、梁、檩、枋、栱、椽这几种类型的木材组合,这种标准化和模数化使得我们古人也能够很快的建造房屋,中国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唐代武则天明堂据说一年建成,就是得益于备料搭建的标准化。
当来到屋顶的部分,通常我们可以看到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几种形式,瓦片、大吻、屋脊走兽,甚至一片片琉璃瓦都幻化成为中国古建的魂,让我们体会着中国古建的规制与气魄,仔细看你也许会看到一些古代的文人雅士,他们在屋顶上听风赏月、饮酒作诗,或者正把玩着杯中酒,邀月同饮呢~
每周五晚20:20北京卫视《博物馆之城》,看中式美学,探中华文明。